威海临港区:产业新城“绿色”嬗变
加快建构现代化产业体系,探索建设国内领先的近零碳开发区
威海临港区:产业新城“绿色”嬗变
⑥临港区重点打造了威海零碳城市建设赋能中心 摄影:纪哲
⑦临港区首个零碳光伏公交站 摄影:刘鹏雪
产业是立城之本、兴市之基。作为一座产业新城,2024年,威海临港区锚定“培育新质生产力 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发展目标,接续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围绕包括碳纤维等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及医疗器械在内的“3+2”特色产业,加快建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发展硕果累累。
临港区把绿色低碳融入现代化产业新城建设的全过程、全领域,探索构建国内领先的近零碳开发区。从成功获批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到入选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单位,从获评山东省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到作为全省唯一的近零碳园区试点,入选2023年国家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园区类典型案例,临港大地上,零碳产业风劲,绿色底色渐浓,高质量发展势头向好。
作为一家高端无人机系统生产制造企业,山东天锟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应用场景涵盖物流运输、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多个低空经济领域。项目引进一年多以来,天锟科技投入市场的无人机已达100多台套,自用开展飞行服务的有近20台,随着产品应用场景增加,企业对算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算力,是数字产业发展的底座。随着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临港区内对算力有需求的企业日益增多。为全力服务各企业,临港区携手中科信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临港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成功打造了“中科融合算力中心威海分中心”,为企业送上“家门口”的强大算力支持。历经两轮提升扩容,目前该中心的算力规模已达500P,能够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诸多领域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同时,还可为制造企业进行模拟试加工测算,在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等方面给予决策辅助,切实降低企业研发和生产成本。
临港区打造的数字经济产业园规划总算力规模2000P,届时将有效打通数字经济上下游产业链,形成极具引领性和带动性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为临港区打造全省一流、全市领先的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注入崭新活力、增添强劲动能。在此基础上,临港区开始高质量建设数字新城,一边招引数字相关企业落地,完善、延伸产业链条,一边搭建空间信息新型大数据创新应用平台,将各类卫星等遥感数据,通信、导航等天基数据,深度融入威海乃至山东各行各业。
2024年8月,临港区召开了以“深化数字技术融合,赋能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数实融合全国行暨威海数字经济发展大会,“数字友好城市标研基地”“碳纤维集群产业大脑”正式启动,16个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项目集中签约。同月,自然资源部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试点基地、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服务中心正式揭牌,临港区在数字经济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为拓宽数字经济运用场景,临港区瞄准行业“蓝海”,成功引进了威海市有鲤有余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短剧拍摄项目、星火文化科技直播推广项目等,布局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到衍生产业于一体的微短剧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将其作为临港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数字经济行稳致远,临港区的新能源产业也在稳步推进。
新能源产业是新一代能源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和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近年来,临港区敏锐捕捉到行业风口,凭借多年产业积累,将新能源及装备确定为新的主导产业,稳步走好“高位推动、系统谋划、精心部署”的发展之路。2024年,临港区重点实施零碳乡村光伏发电、超超临界零碳电厂、抽水蓄能等四大能源项目,同时规划打造全省首个氢能科技产业园,围绕氢能“制—储—运—加—用”全场景布局,签约引进安长能源镍氢电池项目等产业链项目20余个。
在位于临港区碳纤维产业园的山东泰昱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一台数控纤维缠绕机已通过蕞终测试,准备发往内蒙古。泰昱精工是一家专门做纤维缠绕、布带缠绕、大黏度胶膜机的厂家,客户遍布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等地。在碳纤维产业园,泰昱精工不仅可以在“家门口”找到国家级的检验检测设备,还找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
走进山东光轩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台结构胶膜机正开足马力生产,这台机器就是来自泰昱精工。“我们为光轩新材提供生产机器,同时我们也需要缠绕树脂开展实验,这样就实现了双方的互帮互助。”泰昱精工相关负责人说。
碳纤维是新质生产力中新材料领域的典型代表。依托碳纤维产业园,临港区全力培育碳纤维产业集群。碳纤维产业园全年引进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威海研发中心、轨道交通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中心等2个高端科研平台,还引进世博复材、迪铭达碳布、鑫达复材等17个优质产业项目落地。截至目前,产业园共有落地企业40多家,进驻科研平台24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项目看中了临港区这条“装备制造—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碳纤维制品—检测分析—回收再利用”的碳纤维全产业链,实现“卡位入链”。
2024年临港区碳纤维产业集群再获“丰收”:“国家中小企业碳纤维特色产业集群”、首批全国“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的商标品牌指导站、山东省碳纤维产业大脑试点……一项项荣誉进一步擦亮了碳纤维产业园的“金字招牌”,园区影响力与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吸引更有规模和技术含量的项目落户奠定了坚实基础。临港区还顺利举行了第二届国际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科技会议暨全国“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吸引12个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项目签约落地,现场共对接、达成各类初步合作意向40多项。
2024年,临港区不断完善“专业招商队伍+骨干企业招商顾问团+第三方专业机构”三方联动、市驻外机构常态联络的招商措施,打出招商“组合拳”,以招引高质量项目增强发展后劲。银菲特高端精密机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项目主要从事各类高端行星减速机、车桥及高端精密零部件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为加快项目落地,临港区整合资源,为项目建设全程“开绿灯”。
近年来,临港区招引的首家医药外资项目——华钟制药项目已经建成投产,本土的行业“黑马”——赛威医疗也多次扩产。随着威海蔚臻生物科技超敏数字化荧光单分子免疫检测项目等新项目的落地投产,以及佰世信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中药饮片项目、威海千草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端保健品生产项目的顺利签约,临港区新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队伍”也不断壮大。
走进威海君乐轮胎有限公司,高度自动化、机械化生产的场景,让人眼前一亮。“近年来,我们投入1300多万元进行‘绿色’升级,2024年累计节约电能120万千瓦时,蒸汽消耗降低约1.2%。我们就是通过对生产过程每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才造就公司低碳转型,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双赢。”公司能源管理经理王国会说。
如今,在临港区,越来越多企业积极探索蕞新生产技术,促进产业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努力将环保理念融入到生产和管理中。这种转变,源于长期以来临港区以推进近零碳开发区建设为抓手,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血脉,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零碳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在威海零碳城市建设赋能中心内,“双碳驱动 数字赋能”“零碳示范 临港扬帆”“生态互联 绿色之都”3个展区透露着满满的“科技范儿”,墙面上悬挂着电子显示屏,动态展示碳排放数据和节能技术,工业端、交通端、农村端、建筑端等领域重点实施的项目一目了然,互动式数字屏幕生动呈现了对未来城市的构想,吸引了不少企业和行业专家的关注。
通过建设威海零碳城市建设赋能中心,临港区构建数字化碳管理智慧云平台,加快推进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通过对零碳工业、零碳交通、零碳建筑、零碳能源等相关领域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碳集中智慧化管理,系统推进全域绿色低碳转型。
培育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以来,临港区重点实施零碳乡村光伏发电、超超临界零碳电厂、抽水蓄能等四大能源项目,同时规划打造全省首个氢能科技产业园,签约引进安长能源镍氢电池项目等产业链项目20余个。截至目前,临港区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已达到100%。
回望过去一年,临港区在国内率先开展陆域碳汇测算,打造集碳服务、碳金融、碳普惠、碳交易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平台——“威海市碳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平台的核心技术在国内率先获得国内外权威机构“双认证”,可一键生成符合国内外认证要求的碳报告。自2024年11月投入试运营以来,平台已为多家企业出具了40余份不同类型的碳报告和认证;还可迅速测算出企业的碳评价结果,推送给金融机构,累计为企业新增近4亿元的授信额度。
家门口有了快捷的“双碳”服务,威海佳美化工有限公司发展的底气更足了。眼下,他们在2025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单项特种油漆公开招标中,签下3.4亿的大订单,急需流动资金,扩大生产。“有了各项碳数据,减碳成效变成了‘真金白银’,银行精准识别出我们的绿色发展潜力与偿还能力,蕞终达成2000万元的绿色节能增信意向,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董事长李福说。
金融助力,使得临港的产业发展如虎添翼,逐渐由萌芽初绿生长成一片葱郁之绿。展望未来,临港区将持续以绿色创新为引擎,以近零碳开发区建设为主阵地,探索小模板,撬动大格局,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应用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临港经验”,推动产业与生态的有机结合,让绿色成为临港的鲜明底色。
产业是立城之本、兴市之基。作为一座产业新城,2024年,威海临港区锚定“培育新质生产力 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发展目标,接续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围绕包括碳纤维等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及医疗器械在内的“3+2”特色产业,加快建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发展硕果累累。
临港区把绿色低碳融入现代化产业新城建设的全过程、全领域,探索构建国内领先的近零碳开发区。从成功获批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到入选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单位,从获评山东省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到作为全省唯一的近零碳园区试点,入选2023年国家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园区类典型案例,临港大地上,零碳产业风劲,绿色底色渐浓,高质量发展势头向好。
作为一家高端无人机系统生产制造企业,山东天锟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应用场景涵盖物流运输、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多个低空经济领域。项目引进一年多以来,天锟科技投入市场的无人机已达100多台套,自用开展飞行服务的有近20台,随着产品应用场景增加,企业对算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算力,是数字产业发展的底座。随着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临港区内对算力有需求的企业日益增多。为全力服务各企业,临港区携手中科信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临港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成功打造了“中科融合算力中心威海分中心”,为企业送上“家门口”的强大算力支持。历经两轮提升扩容,目前该中心的算力规模已达500P,能够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诸多领域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同时,还可为制造企业进行模拟试加工测算,在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等方面给予决策辅助,切实降低企业研发和生产成本。
临港区打造的数字经济产业园规划总算力规模2000P,届时将有效打通数字经济上下游产业链,形成极具引领性和带动性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为临港区打造全省一流、全市领先的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注入崭新活力、增添强劲动能。在此基础上,临港区开始高质量建设数字新城,一边招引数字相关企业落地,完善、延伸产业链条,一边搭建空间信息新型大数据创新应用平台,将各类卫星等遥感数据,通信、导航等天基数据,深度融入威海乃至山东各行各业。
2024年8月,临港区召开了以“深化数字技术融合,赋能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数实融合全国行暨威海数字经济发展大会,“数字友好城市标研基地”“碳纤维集群产业大脑”正式启动,16个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项目集中签约。同月,自然资源部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试点基地、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服务中心正式揭牌,临港区在数字经济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为拓宽数字经济运用场景,临港区瞄准行业“蓝海”,成功引进了威海市有鲤有余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短剧拍摄项目、星火文化科技直播推广项目等,布局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到衍生产业于一体的微短剧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将其作为临港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数字经济行稳致远,临港区的新能源产业也在稳步推进。
新能源产业是新一代能源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和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近年来,临港区敏锐捕捉到行业风口,凭借多年产业积累,将新能源及装备确定为新的主导产业,稳步走好“高位推动、系统谋划、精心部署”的发展之路。2024年,临港区重点实施零碳乡村光伏发电、超超临界零碳电厂、抽水蓄能等四大能源项目,同时规划打造全省首个氢能科技产业园,围绕氢能“制—储—运—加—用”全场景布局,签约引进安长能源镍氢电池项目等产业链项目20余个。
在位于临港区碳纤维产业园的山东泰昱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一台数控纤维缠绕机已通过蕞终测试,准备发往内蒙古。泰昱精工是一家专门做纤维缠绕、布带缠绕、大黏度胶膜机的厂家,客户遍布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等地。在碳纤维产业园,泰昱精工不仅可以在“家门口”找到国家级的检验检测设备,还找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
走进山东光轩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台结构胶膜机正开足马力生产,这台机器就是来自泰昱精工。“我们为光轩新材提供生产机器,同时我们也需要缠绕树脂开展实验,这样就实现了双方的互帮互助。”泰昱精工相关负责人说。
碳纤维是新质生产力中新材料领域的典型代表。依托碳纤维产业园,临港区全力培育碳纤维产业集群。碳纤维产业园全年引进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威海研发中心、轨道交通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中心等2个高端科研平台,还引进世博复材、迪铭达碳布、鑫达复材等17个优质产业项目落地。截至目前,产业园共有落地企业40多家,进驻科研平台24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项目看中了临港区这条“装备制造—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碳纤维制品—检测分析—回收再利用”的碳纤维全产业链,实现“卡位入链”。
2024年临港区碳纤维产业集群再获“丰收”:“国家中小企业碳纤维特色产业集群”、首批全国“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的商标品牌指导站、山东省碳纤维产业大脑试点……一项项荣誉进一步擦亮了碳纤维产业园的“金字招牌”,园区影响力与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吸引更有规模和技术含量的项目落户奠定了坚实基础。临港区还顺利举行了第二届国际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科技会议暨全国“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吸引12个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项目签约落地,现场共对接、达成各类初步合作意向40多项。
2024年,临港区不断完善“专业招商队伍+骨干企业招商顾问团+第三方专业机构”三方联动、市驻外机构常态联络的招商措施,打出招商“组合拳”,以招引高质量项目增强发展后劲。银菲特高端精密机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项目主要从事各类高端行星减速机、车桥及高端精密零部件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为加快项目落地,临港区整合资源,为项目建设全程“开绿灯”。
近年来,临港区招引的首家医药外资项目——华钟制药项目已经建成投产,本土的行业“黑马”——赛威医疗也多次扩产。随着威海蔚臻生物科技超敏数字化荧光单分子免疫检测项目等新项目的落地投产,以及佰世信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中药饮片项目、威海千草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端保健品生产项目的顺利签约,临港区新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队伍”也不断壮大。
走进威海君乐轮胎有限公司,高度自动化、机械化生产的场景,让人眼前一亮。“近年来,我们投入1300多万元进行‘绿色’升级,2024年累计节约电能120万千瓦时,蒸汽消耗降低约1.2%。我们就是通过对生产过程每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才造就公司低碳转型,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双赢。”公司能源管理经理王国会说。
如今,在临港区,越来越多企业积极探索蕞新生产技术,促进产业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努力将环保理念融入到生产和管理中。这种转变,源于长期以来临港区以推进近零碳开发区建设为抓手,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血脉,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零碳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在威海零碳城市建设赋能中心内,“双碳驱动 数字赋能”“零碳示范 临港扬帆”“生态互联 绿色之都”3个展区透露着满满的“科技范儿”,墙面上悬挂着电子显示屏,动态展示碳排放数据和节能技术,工业端、交通端、农村端、建筑端等领域重点实施的项目一目了然,互动式数字屏幕生动呈现了对未来城市的构想,吸引了不少企业和行业专家的关注。
通过建设威海零碳城市建设赋能中心,临港区构建数字化碳管理智慧云平台,加快推进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通过对零碳工业、零碳交通、零碳建筑、零碳能源等相关领域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碳集中智慧化管理,系统推进全域绿色低碳转型。
培育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以来,临港区重点实施零碳乡村光伏发电、超超临界零碳电厂、抽水蓄能等四大能源项目,同时规划打造全省首个氢能科技产业园,签约引进安长能源镍氢电池项目等产业链项目20余个。截至目前,临港区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已达到100%。
回望过去一年,临港区在国内率先开展陆域碳汇测算,打造集碳服务、碳金融、碳普惠、碳交易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平台——“威海市碳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平台的核心技术在国内率先获得国内外权威机构“双认证”,可一键生成符合国内外认证要求的碳报告。自2024年11月投入试运营以来,平台已为多家企业出具了40余份不同类型的碳报告和认证;还可迅速测算出企业的碳评价结果,推送给金融机构,累计为企业新增近4亿元的授信额度。
家门口有了快捷的“双碳”服务,威海佳美化工有限公司发展的底气更足了。眼下,他们在2025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单项特种油漆公开招标中,签下3.4亿的大订单,急需流动资金,扩大生产。“有了各项碳数据,减碳成效变成了‘真金白银’,银行精准识别出我们的绿色发展潜力与偿还能力,蕞终达成2000万元的绿色节能增信意向,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董事长李福说。
金融助力,使得临港的产业发展如虎添翼,逐渐由萌芽初绿生长成一片葱郁之绿。展望未来,临港区将持续以绿色创新为引擎,以近零碳开发区建设为主阵地,探索小模板,撬动大格局,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应用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临港经验”,推动产业与生态的有机结合,让绿色成为临港的鲜明底色。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